把握企业家精神五大要点
时间:2020-09-02 作者:佚名 来源:解放日报
新形势下,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需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第一,爱国是价值引领原动力。
中国企业家总体上始终胸怀实业救国、民族振兴的爱国热忱。从洋务运动时期的“挽回利权、争胜洋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实业、拯救中华”,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济世安邦、利国利民”,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爱国敬业、追求卓越”,先后涌现出了张謇、卢作孚、刘鸿生、陈光甫、荣毅仁、张瑞敏、宗庆后等一大批致力于实业报国的优秀企业家。
卢作孚在《超个人成功的事业,超赚钱主义的生意》一文中表明了自己创建企业的目的:“我们做生产事业的目的,不是纯为赚钱,更不是分赃式地把赚的钱完全分掉,乃是要将它运用到社会上去,扩大帮助社会的范围。”这种爱国情怀始终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特有价值观和原动力,也使其不同于以市场逐利为首要目的的早期西方企业家。
企业可以无国界,但企业家有祖国。新时代,要增强爱国情怀,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强化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企业家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第二,创新是价值创造驱动力。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经验表明,创新型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引领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中国,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企业家搏击市场的发展史,也是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动实践史。一大批企业家大胆探索、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为积累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严峻形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家要勇于创新,当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只有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为此,要依法保护企业家拓展创新空间,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要优化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为孕育企业家创新精神培植沃土;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干事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三,诚信是基本道德基石。
自古以来,经商者就讲究诚信为本,提倡“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张謇认为,吾国人重利轻义,每多不法行为,不知苟得之财,纵能逃法律上惩罚,断不能免道德上之制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更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道德基石。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企业经营者漠视诚信底线,不仅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还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与人身安全。
新时代,企业家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弘扬企业家精神,就要强化诚信意识,自觉依法合规经营,主动抵制逃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贩假、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不做偷工减料、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亏心事;就要健全企业家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企业家个人信用记录和诚信档案,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督促企业家自觉诚信守法、以信立业。
第四,社会责任是价值实现关键点。
企业家社会责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陶朱、子贡、白圭到徽商、晋商等,无不具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努力践行“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怀着“言商仍向儒”的崇高道德理想并获得实业成功的张謇,坚持“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救国主张,先后创立各类学校达数百所。这些活动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来自经营利润分配。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企业不仅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源的耗损者;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单位,也应该是一个社会和环境组织单位。管理学家卡罗尔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慈善上的期望。企业不仅应以财富增长为目标,更应强调以为股东、员工、顾客和社会创造最大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这些社会责任中,创造就业岗位、关爱员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内容。疫情当下,企业家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员工健康,同员工携手渡过难关。
同时,要进一步增强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奉献爱心,参与光彩事业、公益慈善事业等活动,并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关爱员工、依法纳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引导企业家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完善企业家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
第五,国际视野是现代化必备素质。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经济舞台中央,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走出去,成为中国经济的代言人。由此,企业家的国际化思维和视野至关重要。
国际化思维是指企业家要有全球眼光、全球格局,勇于拓展国际市场、拥有国际化产品、打造国际化品牌。拥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不仅意味着对全球市场竞争和资源调配要有充分应对准备,更意味着要深入了解国际政治、文化以及拥有善于整合全球市场资源的能力。要在参与国际标准竞争中、在开放创新中打造企业国际化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在为企业争得话语权之余彰显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主体地位。
当前,在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中国企业家要拓展国际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施祖留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
最新信息
- 2024-11-24检察日报:80余万元...
- 2024-11-24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
- 2024-11-24庭审观摩提质效,评议...
- 2024-11-24学“真招”!这场培训...
- 2024-11-24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
- 2024-11-24检护民生|司法救助为...
- 2024-11-24检察日报:“邻里检察...
- 2024-11-24【媒眼看陇检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