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理论研究

汲取辛亥革命宝贵经验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时间:2021-10-26 作者:佚名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强调,“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10月12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紧紧围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10年来的历史启示等议题,展开深入学习交流研讨。

  继承辛亥革命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将辛亥革命置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之中加以论述和评价,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之标志性与延续性。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李文堂认为,只有综合比较中西政治文明进程,才能领会这篇重要讲话的时代深意所在。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张军认为应深刻把握这篇重要讲话在党史文献学上的重要地位,且要善于前后贯通去理解。既要比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提炼两篇重要讲话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思想内涵;同时还要结合即将召开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更为宏大的视野中理解辛亥革命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继续奋斗,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整理辛亥革命所创造的宝贵历史遗产,并探究如何将其与新的时代形势进行有机结合,当是学界、思想界关注之热点。

  文史教研部教授刘悦斌指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埋葬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大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崭新的局面。虽然辛亥革命没有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度,也没有解决民生问题,但它无疑开了个好头。文史教研部教授田嵩燕认为,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为20世纪以来中国道路的探索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石。第一,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从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于救国自强道路的选择看,19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思想是以改良谋富强。甲午之后,此前寄望于改良的一批先进分子转向了革命,但革命的正当性并未建立,改良派与革命派在道路问题上经历了十余年的论战和竞争。直至辛亥革命爆发,才使中国人认识到革命已成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要实现自强自立,革命是唯一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正是继承孙中山遗愿,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完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辛亥革命“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广泛地“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辛亥之后,虽然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逆流事件出现,但都草草收场、无果而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的正当性已经确立,中国人民不愿意再走回头路。正如毛泽东所说:“谁要想再做皇帝,就做不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缔造了共和。但是,辛亥之后的现代国家建设之路,曲折坎坷。20世纪上半叶国家建设的失败挫折启示了中国人民:中国不能移植照搬他国的制度方案,而是要独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第三,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他强调“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两项核心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围绕着这两项核心主张,他曾经设计了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构想。遗憾的是,孙中山生前未能获得实现其理想的机会,国民党也从未真正落实民生主义主张。直至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制度构想终于从理想变为现实。

  毫无疑问,作为民族复兴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意义重大,而辛亥革命则堪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就此议题,世界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王煦认为,近代以降,“民族国家”成为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国家形态,国家建构与民族凝聚相辅相成。对于正在谋求国家独立、中华振兴,勠力开创新型民主共和国家的辛亥革命先驱而言,培育一个代表全体中国人的强大民族共同体,无疑具有巩固国家根基、树立政权合法性的重大意义。但在这一进程中,辛亥革命先驱们需要面对并协调中华文明几千年以来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更要扭转封建时代很大程度上由“王朝认同”“皇权认同”所维系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统合模式,从而实现传统“天下”体制向现代国家的飞跃。辛亥革命先驱和当时关心中国命运的进步人士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1902年,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民族主义”则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暨民主革命纲领的第一原则。这为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化,为中华民族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提供了基本依托。

  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五族共和”实现了“中华民族”建构由理论阐释向政治实践的拓展。进而,《临时约法》又规定:“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也为民族平等理念的树立,提供了根本原则和保证。

  同时,辛亥革命还表现出以爱国、团结、奋斗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孙中山强调精神建设对民族独立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不断凝聚和发展,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更不能脱离中华文明的传统与特性。这也提示我们,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既需要政治经济,也需要“文治”,即道德精神、伦理价值、思维意识等发挥作用。

  历史证明,作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历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代表着中国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如何正确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视角可谓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中国的革命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过程接着一个过程,是一个代际接替的连续发展过程。中国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张城认为,首先,就中国近代革命进程而言,辛亥革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代志士仁人自此走上革命之路。

  其次,中国共产党立基于中国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就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观而言,辛亥革命仍然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来自于中上层的一场革命,还不是具有广泛群众动员的人民革命。这个任务只能等到五四运动后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来完成。

  再次,中国共产党要保持不忘革命精神、实现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观。孙中山秉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理念,一生以革命为己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纪念辛亥革命,就不能忘记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孙中山一生坚持统一,他认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纪念辛亥革命,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使命就是“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可以接续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局面”。

  此外,中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王学斌从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纪念“辛亥革命”的角度,就其中的历史演变过程作了梳理。中国史教研室讲师周励恒从历史观和史学观角度分析了孙中山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对史学的重视,认为孙中山关于史学的诸多论述,至今仍具有宝贵价值。

  以史为鉴,即是守正出新;以史为鉴,方可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既是一篇重要的党史文献,更是一篇重要的政治文献,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智慧与现实要求,值得学界深入开掘。惟有于时代潮流变幻中动态汲取辛亥革命宝贵经验,才能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提供强大助力。(李自强)

  


原文链接:http://www.ccdi.gov.cn/lswh/lilun/202110/t20211025_2528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政务资讯互动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反腐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政府网络举报投诉平台--全国政务资讯互动应用平台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反腐调研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ffdy.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0904号-147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3号

联系电话: 010-57028685 15313344577 监督电话: 1851152689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