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人才成长“留白”
时间:2024-11-10 作者:佚名 来源: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重构协同机制,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博士研究生是未来科研队伍的生力军,要在培养方式、环境构建、评价标准上下足精细功夫,坚持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紧密衔接,让拔尖创新人才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应对世界激烈科技竞争态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要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对标实践要求、树立创新导向,推进“订单式”育才,推动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战略“同频共振”。人才培养不是“摊大饼”,必须“精滴细灌”,注重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结合不同层次、类别人才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充分激发人才潜力。要为人才“牵线搭桥”,鼓励国家实验室、重大技术攻关中心等吸纳学生参与重点工程、项目研究,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支持人才“当主角”,把脑中的好想法晒出来,把新亮点用起来,把理论转化为前沿领域的探索实践,让人才更有参与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风物长宜放眼量。给人才营造的成长空间越宽广、自主探索的“留白”越多,人才越是能够脱颖而出。要用好“留白”这门艺术,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祛除拔苗助长的速成心态,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首创精神,激发人才的研究志趣和创新内生动力。越是重要的基础研究、越是关键的领域前沿,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要营造宽松、包容的外部环境,鼓励人才做“吃螃蟹的第一人”,宽容对待人才在主动尝试、大胆求索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注入开拓创新的“强心剂”。要保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耐心,防止“唯结果论高低”,保障人才有充足时间投入研究,不因事务超载分散注意、束手束脚,在“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上做好减法,营造心无旁骛做研究的良好生态。
用好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尺,是拔尖创新人才出彩的关键所在。如果简单唯资历、唯奖项、唯专利、唯论文拿计算器打分评价人才,就会扼杀人才的创造性,难以形成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要破除“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标准,让各类应用型人才能够在评价体系中找到相应位置,将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实际贡献,避免人才为“达标”而去做一些专业之外的“短平快”研究,而对周期长、有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的课题缺乏兴致,不利于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无论是工程设计、应用研究,还是标准开发、成果转化,都是专业活动,应由专业的人来评价,越专业的评价越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发展、学科的进步。要充分发挥专业水平高的学术共同体的作用,不断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原文链接:https://www.lndj.gov.cn/portaluploads/html//site-4/info/5199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汇聚基层治理新力量
最新信息
- 2024-11-24检察日报:80余万元...
- 2024-11-24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
- 2024-11-24庭审观摩提质效,评议...
- 2024-11-24学“真招”!这场培训...
- 2024-11-24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
- 2024-11-24检护民生|司法救助为...
- 2024-11-24检察日报:“邻里检察...
- 2024-11-24【媒眼看陇检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