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源流丨龙文百斛鼎 笔力可独扛
时间:2024-10-20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监察委员会
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10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出自唐代韩愈诗作《病中赠张十八》。张十八即唐代诗人张籍,他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见长,富有现实性,多以口语入诗,语言凝练自然,被王安石评价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斛是古代量具,十斗为斛,百斛泛指多斛,“龙文百斛鼎”指有着龙形花纹的多斛大鼎;扛是把鼎举起来的动作,“笔力可独扛”是用来比喻笔力雄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作品既有厚重的内容,又能将这些内容充分表现出来,形成一种不凡的气势。
这既是对张籍的赞扬与期许,也表达了韩愈自己所中意的文学风格。“诗无达诂,文无定法。”优秀的文艺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但往往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古往今来,那些成为传世之作的经典作品,总是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足够的艺术表现力,能够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洞察力,站在特定时代高度洞察人生、烛照现实,深刻揭示社会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给人们认识世界、领悟人生以有力指引。
例如,在王羲之的字中,人们能读到乐与悲。永和九年,会稽山阴兰亭集会上,王羲之挥笔写下被后人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全文28行、324字,每一笔每一划,形态万千,字字各异,如一幅兰亭雅集的风光长卷。如今,那场兰亭雅集早已远去,当后人临摹起这篇手稿,临摹的或许并不只是他的笔法,而是在一笔一划中体会千古书圣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当下的珍惜,感受他在字里行间对生命与宇宙奥义的叩问,从而真正体悟他为何会写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又如,在杜甫的诗中,人们能读到爱与痛。杜甫被称为诗圣,他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剧变之中,亲眼目睹了战火硝烟、民生疾苦,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如同刻刀般雕琢着他的心灵,也铸就了他诗歌中深邃的社会洞察与悲天悯人的情怀。“三吏”“三别”中,他同情人民的苦难,但山河破碎、敌人当前,他只能含泪劝慰被征者奔赴战场、保家卫国,内心无比矛盾痛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人们不仅能读到历史的沧桑,更能感悟诗心的纯粹、情怀的博大。
再如,在辛弃疾的词中,人们能读到壮志与豪情。尽管在南宋词坛成就非凡,辛弃疾首先是一名战士,一片赤诚,只为收复山河。他与苏轼齐名,将豪放词风推向顶峰,亦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读辛弃疾的词,心底有山河,而豪气郁结胸间。其声声悲呼,响彻历史,至今闻之,仍让人热泪长流。
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波澜壮阔的文艺长河,延续着中华文明的血脉,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近代以来,文艺工作与民族、时代、人民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始终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为中华民族的前行歌与咏、鼓与呼,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家喻户晓、激励了几代人的人生箴言,出自作家柳青的著作《创业史》。
1952年,柳青主动要求从北京回到陕西,在皇甫村一待就是14年。在这里,柳青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他一边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改造自我,一边又将新的思考融入文学创作中,通过创作书写社会历史。
从1959年春天开始连载的《创业史》,是新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高增福、梁秀兰……他们立场观点不同,语言性格各异,有的贯穿始终,有的如流星闪过,都活灵活现,宛在眼前。从他们身上,身处不同时空的读者,能感受6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的一场山乡巨变。
柳青的精神影响了众多文学后来者。路遥把柳青称为“我的文学教父”,在《平凡的世界》准备创作前,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尤其将《创业史》前后通读达七遍。
1983年,为了写作,路遥决意开启“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他来到故乡的毛乌素沙漠,在这无边的苍茫与寂寥中,接受着精神的“誓师”。在这里,路遥忘掉了写过《人生》,忘掉了鲜花与荣誉。他走进文学,深入其中,真正感悟到了文学的本质及其真正精神。
历经6年呕心沥血,他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30多年来,这部志在“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的力作,以其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力量,成为一代代青年的励志经典,更成为中国文学创作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一面旗帜。
岁月变迁,精神不改,奔赴从未停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多次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体会,总结古往今来文艺巨制的共同特点,从不同侧面为“优秀作品”画像。广大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动,捕捉时代精神,雕刻出民族奋进的伟岸形象。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人世间》、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舞剧《大梦敦煌》《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谷文昌》、豫剧《焦裕禄》……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精神伟力。
今天,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14亿多中国人民正投身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国家的蓬勃发展,百姓的喜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故事。坚持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书写,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xwhc/yw/202410/t20241018_859519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4-11-28检察日报:登门问计 ...
- 2024-11-28统筹发展与安全 依法...
- 2024-11-28强管理 促发展 完整...
- 2024-11-28切勿贪“财”与“色”...
- 2024-11-28媒体关注 · 云南日...
- 2024-11-28开班啦!快来get检...
- 2024-11-28北疆检察护民生丨锡林...
- 2024-11-28全面部署新时代刑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