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民情民声

今日玉麦,如您所愿!

时间:2023-06-14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党员教育网

  汽车沿着曲玉公路蜿蜒前行,日拉山上云雾缭绕,穿行其间,记者仿佛是在“云中漫步”——印度洋季风每年给这里带来充沛的雨水,也带来日拉山上几乎终年不散的云雾。随着海拔不断降低,终于,云开雾散,一座如宝石般镶嵌在原始森林中的小镇跃入眼帘:玉麦乡!

  玉麦乡,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位于中印边境,曾被称为“中国人口最少乡”。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仅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一户人家,他们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和时代赞歌。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报道组对玉麦乡的造访,不仅仅是源于对桑杰曲巴父女感人至深故事的追寻,还有传承数十年的使命感:1979年,正在山南采访当地一个物资交流会的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群桑,在交流会上偶遇了正在售卖特产的卓嘎,由此开始了新华社对桑杰曲巴父女三人命运以及玉麦乡发展变化40多年的关注和追踪报道。

  汽车驶进玉麦乡,一幢幢藏式风格民居、整齐干净的街道、迎风飘扬的红旗映入记者眼帘。很难想象,世界屋脊的边陲小山村数十年间竟会有如此巨变。

  1997年9月,新华社西藏分社的摄影记者索朗罗布作为第一个到达玉麦乡的摄影记者,曾经拍下了当时玉麦的样子:五六座简陋的房屋就构成了玉麦乡的全部,而这些房子还是一年前县政府从山外运来水泥、铁皮等建筑材料盖起来的。

  此前,桑杰曲巴父女三人住的房子是他们自己用石头垒的,要比这些房子低矮、简陋得多,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我们小时候和牲口住在一起,我们睡在屋子里,牲畜在旁边围一个小圈。”央宗回忆起那段漫长而艰难的时光时对记者说。

  翻阅史料,玉麦人口规模大时曾有20多户300多人。随着人们陆续迁出重山阻隔、交通闭塞的玉麦,1983年,政府决定将玉麦仅剩的3户人家搬到邻近条件较好的曲松。

  仅仅过了一个冬天,在桑杰曲巴的坚持下,卓嘎和央宗又默默跟随父亲回到了玉麦,一家三口人又开始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比半个上海市面积还大的玉麦乡,唯余桑杰曲巴一户人家。

  “我的梦里都是玉麦,那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必须回去!”桑杰曲巴坚定地对卓嘎和央宗说。“玉麦是中国的领土,有土地就得有人,即便再孤独、再艰苦,也得为这块土地留下来。”

  于是,三个人组成的小家,牢牢地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赤子情怀。为了家国安宁、国土完整,桑杰曲巴一家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了最神圣的使命。

  父女三人坚守,等来了玉麦的“蝶变”。1996年,政府选派的干部、医生为玉麦注入“新鲜血液”,同年两户新居民搬进玉麦,当地居民增至18人。如今,玉麦乡已经变成住有67户200多人的美丽家园。

  也是在1997年的那次采访中,桑杰曲巴老人对骑马用了三天时间才抵达玉麦的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潘海平和白冰说出了他的愿望:希望修通进出玉麦的公路以及修一座小水电站。

  老人的愿望里藏着他们一家与世隔绝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卓嘎右手拇指的第一个指节与拇指的末端几乎形成了90度的外翻。“上山的时候石头砸到手上了,这个地方骨折了,其实后来听医生说,如果当时把这里固定一下,就能长好。”卓嘎对记者说,当时玉麦没有公路通到山外,而且一年有6个月大雪封山,她的手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长成了现在这样的畸形。

  因为玉麦雨量太大,粮食无法生长,所有的粮食都必须从山外运进来。桑杰曲巴一家每次在大雪封山之前,必须储备7个月的粮食,才能度过漫长的冬季。

  没有路,玉麦就是一座“孤岛”!

  就在桑杰曲巴老人许下心愿4年后,2001年,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2009年,玉麦乡引溪水修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结束了当地不通电的日子。

  玉麦乡随后的变化远远超出了当年桑杰曲巴老人的心愿。2018年以来,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边固边相结合,聚焦“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社会保障)”十项提升工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边境地区发展。从2018年开始,玉麦乡开展边境小康村及配套设施建设,轻钢龙骨架构民居及排水、通讯、学校、中心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拔地而起。2019年,国家投资超5亿元、总里程50公里的曲玉柏油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完工,解除了玉麦每年大雪封山的困扰;同时,国家电网将10千伏的输电线路接入玉麦,玉麦人用上了安全稳定的常明电。

  “我个人觉得玉麦最大的变化就是跟外面同步了,外面大城市有的东西,我们这里也有。”桑杰曲巴老人的外孙索朗顿珠对记者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差不多9岁,当时不知道西瓜是啥。有一次在山上放牧的时候,巡逻的解放军给了我一块西瓜,我不知道怎么吃,直接连着皮啃着吃。现在我的小孩,才3岁,他什么都知道,而且,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了。”

  索朗顿珠是玉麦乡的第一个大学生,2017年从西藏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工作,延续着桑杰曲巴老人对他的嘱托。“我外公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让我去当兵,保家卫国。后来我没当成,这是一个遗憾。可是我现在回到了玉麦,跟姨妈跟妈妈一起,实现外公的遗志。”

  2022年,玉麦全乡人均年收入近4.4万元,人均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曾经的“三人乡”已变成下辖两个行政村的“小康乡”,学校、卫生院、游客接待中心等建筑物也拔地而起。不少村民用自家房屋开起了家庭旅馆、小卖部、快递站等……

  玉麦的兴盛也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如今已经有5户外来商户租用村民的房屋开办了超市、旅馆、饭店甚至包括一家奶茶店。

  来自重庆的王先生在玉麦乡租下了一栋二层小楼,里面超市、饭馆和民宿一应俱全,他说是朋友介绍说这里好他才赶过来的:“这里做生意赚钱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但是压力要小很多。”

  记者在玉麦乡还看到了来自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甚至广东的汽车。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带着对玉麦的向往来到此地。

  “我很早就想来玉麦看看了,以前从各种媒体上都看到过对这里的报道,”资深自驾旅游爱好者余先生对记者说,“来了以后感觉比想象的还好,我觉得这里会被打造成一个边境的重镇!”

  “我们家乡那么好,今后一定会变好,爸爸以前都是这么说的,”卓嘎对记者说起桑杰曲巴老人去世前的愿望时说,“爸爸说的现在都实现了!他当时是怎么想到的?我现在才想明白。”

  “是的,爸爸说,我们国家是强大的,不会不管这里的,会把玉麦建设得非常好!”央宗补充了一句。

  如果桑杰曲巴老人能看到今天的玉麦,看到他为之坚守数十年的故乡的变化,他会有怎样的感慨?

  今日玉麦,如您所愿!


原文链接:http://www.xzdyjy.gov.cn/folder967/yw/folder329/2023-06-13/24341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政务资讯互动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反腐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政府网络举报投诉平台--全国政务资讯互动应用平台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反腐调研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ffdy.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0904号-147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3号

联系电话: 010-57028685 15313344577 监督电话: 1851152689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