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反腐调研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反腐法制

司法救助背后 传递的是检察温度

时间:2023-05-09 作者:佚名 来源:云南省人民检察院

  

  今年以来,宜良县检察院依法能动履职,对10名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属发放了司法救助金。这一笔笔司法救助金像温暖的火炬,帮助一个个困境中的申请人赶走阴霾、照亮前程,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公平正义,司法的温暖和温情。

  

  这些案件里有哪些故事

  让我们跟随检察官

  一起探寻案件背后的司法温度吧

  

  

  讲述人

  卯丽华:宜良县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

  

  发放的不仅是钱,更是一份希望

  很多时候,司法救助发放的不仅是钱,更是一份希望。今年3月,我们积极与案件承办部门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司法救助线索,开展救助工作,切实救急救困。其中,未成年人小雨司法救助案就是一个例子。

  

  因父母离异,小雨从2岁起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期间,父母均未正常履行其抚养义务。随着小雨爷爷奶奶的岁数越来越大,照顾小雨越来越力不从心。为了让其父母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小雨的爷爷将其父母告上法庭。检察机关在梳理完案情后,决定依法对该案支持起诉。然而,法院判决生效后,却遭遇“执行不能”。小雨的爷爷说,“孩子成绩很好,真希望有好心人帮帮她。”

  

  

  为了有效弥合伤痕,检察机关主动跟小雨的爷爷取得了联系,并及时向其所在的学校、村委会调查核实相关情况。经调查核实其情形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后,检察机关向其发放了国家司法救助金。得到检察机关的司法救助,年逾六旬的老人热泪盈眶地说道:“这笔司法救助金是雪中送炭,也让我们一家看到了希望。我们一定把这笔钱用在孩子身上,让她好好学习,日后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

  

  与此同时,我们正积极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联系,确保执行申请人成功兑现胜诉权益,争取能最大限度帮助到小雨。目前,已有爱心人士愿意为小雨提供相应的帮助。

  

  不仅是“稳定剂”,更是“及时雨”

  国家司法救助不仅仅是纾难解困的“稳定剂”,有时候也是一场“及时雨”,能让当事人解心结。

  

  

  “丈夫因一起交通肇事案死亡,肇事者只垫付了部分丧葬费用,现在生活主要靠在村里打零工维持,希望能得到检察机关的帮助。”在宜良县检察院办理的一起交通肇事案中,被申请人的丈夫因在帮助同村人杨某面包车脱困过程中,因杨某操作不慎死亡。获知相关线索后,检察机关主动与受害人的妻子王某某取得了联系,并向其所在村委会调查核实情况。

  

  经调查得知,王某某一家三口,儿子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她与丈夫在家务农,靠种植葡萄、包谷维持生计。丈夫死后,家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葡萄种植也不得不停滞。为了维持生计,王某某只能在村里做点零工。鉴于被害人家庭经济困难,检察机关经核查后认为,王某某的情形符合国家司法救助的条件,受理了其司法救助申请。同时,检察机关秉持最大限度地兼顾法、理、情,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帮王某某解心结,为其提供指导,鼓励其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2020年以来,宜良县检察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着力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着力打造规范有序畅通的多元救助模式”“着力发挥司法救助社会治理效能”的“三个着力”工作法,持续加大司法救助工作力度,持续传递检察温情,切实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解民忧、纾民困”中。

  

  ◆依托建立的乡镇(街道)检察联络员工作机制,搭建基层检察网格,由网格员代为预约,检察院安排时间,检察官自带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到村委会、申请人家中、工作地为申请人提供检察服务,让群众“一次都不用跑”,有效减轻救助申请人“多跑”“费时”等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

  

  ◆制定了《宜良县人民检察院司法救助工作内部协作机制》,将移送司法救助案件线索作为检察官业绩考评的重要内容,督促员额检察官在办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中同步开展案件线索筛选排查,审查当事人是否符合救助条件,并主动告知享有司法救助的权利。

  

  ◆牵头与县民政、人社、妇联、残联等8个部门签订《关于建立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工作衔接机制的实施意见》,从落实线索移送、职责职能、建立联席会议,救助衔接等方面整合救助资源,构建由检察机关牵头、协调多元救助主体、综合采取多种救助措施的“1+N”救助格局,有针对性提供切实、精准的多元救助。

  

  ◆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开通绿色通道,实现信息互通,实时传递,开展对困境儿童的立体化帮扶救助,为了更加直接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满足其实际需要,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联合未成年人检察部门强化与困境儿童的结对帮扶。

  

  ◆建立回访工作机制,对于被救助家庭不是“发钱完事”,而是坚持定期开展回访被救助人,尤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未成年人每年一次回访,及时掌握被救助对象的生活、学习、就业等状况,确保救助取得实效。

  

  


原文链接:http://www.yn.jcy.gov.cn/yjyw/km/202305/t20230506_412599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务资讯互动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反腐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政府网络举报投诉平台--全国政务资讯互动应用平台安全联盟站长平台

反腐调研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ffdy.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0904号-147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3号

联系电话: 010-57028685 15313344577 监督电话: 1851152689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