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县:心手相连共奋斗 团结之花更绚烂
时间:2022-12-27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党员教育网
石榴花开红似火,籽籽同心一家亲。近年来,拉萨市尼木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奋力推进“现代尼木三步走”总体布局和“四产业三园区”发展布局,不断把“九进”工作充分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中,各族干部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民族团结之花在“文香故里”常开长盛。
守望相助 同心同行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尼木县各族人民坚守的优良传统。翻开尼木县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的进步史。各民族相亲相爱、和睦共处、团结奋进,涌现出一批批民族团结进步典型,谱写了一首首各族群众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美妙赞歌。
2003年,马玉海(东乡族)跟随老乡从老家甘肃到拉萨闯荡谋生。初到拉萨的马玉海由于资金有限租不起店铺,只能推着三轮车沿街售卖一些生活用品。后来,他辗转来到尼木县开起了一家小店铺经营百货。由于价格公道、为人真诚,马玉海的生意越做越顺利,也结交了不少当地的老百姓。有一次,马玉海想扩大经营,却拿不出那么多钱。看到愁眉苦脸的马玉海,仁增多吉主动关心询问,并拿出5万元帮助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兄弟。每年地里的土豆、苹果、桃子熟了,仁增多吉总是不忘给马玉海送去几袋;每逢藏历新年,马玉海也总是为仁增多吉一家送去最真挚的祝福。
“在尼木县做生意已有18年了。是什么让我在这里待这么长时间?不是因为我不想家,也不是因为不想回家,而是因为当地朋友的热情和宽厚使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同时也给了我一种家的感觉,所以我愿意留在这个地方,同当地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马玉海说。
逐步富裕起来的马玉海不忘恩情,长期主动为当地学校、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把正能量传播出去。近年来,马玉海先后荣获了县、市、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入开展,尼木县涌现出了一批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他们大多是普通群众,用点滴的小事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出各族群众一家亲的浓浓氛围。
尼木县力争在今年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到2025年,90%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村(居)建成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或示范点。
凝心铸魂 汇聚合力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尼木县这片热土上,活跃着一批基层宣讲员,他们用拉家常的方式登上讲台、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讲亲历的事、讲身边的事,宣讲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在续迈乡河东村,提起“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宣讲员阿旺格桑老人,没有人不交口称赞。他虽年逾古稀、仍热情不减,热心村务、服务群众,特别是他进茶馆、入田间、走村入户宣讲“四讲四爱”的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今年77岁的阿旺格桑老人是自治区级“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宣讲员。自担任宣讲员以来,累计宣讲次数达42场次,受众达3万余人次。其中,他奔赴拉萨市各县(区)进社区、进学校宣讲的视频在网上的点击量已经达到100多万次。
“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阿旺格桑老人话语铿锵,“我会利用村民在田间地头休息空隙,以我的亲身经历给他们讲民族团结的小故事,平时在经过学校、村口时,碰到群众也都会讲讲最近的新政策。通过讲自己的心得和感悟,让民族团结深入群众心里。”
近年来,尼木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集中宣讲1300多场次、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近500场次,全县24所幼儿园全部实现“双语”教学,大力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托“组团式”援藏工作,组织干部群众“走出去”的次数逐年上升,9批178名教师、医生、党员干部、乡村致富带头人赴北京交流学习,28名农牧民群众在参观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时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
与此同时,尼木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5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规范化运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全过程教育中,持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发展产业 共创美好
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产业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尼木县直面“四差”实际,始终把抓产业项目、带群众增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精准实施“点对点”干部抓产业工作机制,189名“点对点”干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守产业发展前沿阵地,带领群众学技术、搞生产、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当好致富领头人,以产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走深走实,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养农牧业产业技术能手,增加群众经济收入,进一步增进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尼木乡日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安阳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牛书记”。说起这个特殊的称谓,脸上挂满笑容的马安阳是滔滔不绝。
2012年,脱下戎装的马安阳带着扎根边疆、建设基层的梦想奔赴尼木县普松乡,辗转在基层工作至今。2014年,来自河南商丘的马安阳和尼木县的藏族姑娘格桑曲珍走进了婚姻殿堂。
他乡变故乡,群众是亲人。马安阳被一种力量牵绊,被一种责任召唤——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2020年6月,尼木县标准化牦牛育肥基地尼木乡分场投入运营,马安阳以“点对点”干部的身份来到日措村育肥基地。从养殖技术一窍不通到现在的规范有序,每天的牛舍管理、牦牛饲养、保障牛场后勤成为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总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投入到工作中,将产业项目做好。凭着这份执着,在项目投入运营的当年就出栏牦牛708头,实现收入685万元,带动41户群众户均增收7382元。
吞弥现代农业园区,在“樱桃姑娘”德吉的悉心传授和不断鼓励下,村民旦巴热杰和冲多拉姆通过1年的时间掌握了车厘子的日常管理技术,就近实现了稳定就业。此外,德吉还将村民平措次仁培养成了可以独立承包温室大棚,熟练掌握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种植技术的致富能手……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牛书记”“樱桃姑娘”“鸡司令”“田管家”……这些称谓,就是群众对“点对点”抓产业干部的最大的认可。
近三年,尼木县提拔重用、晋升职级“点对点”抓产业干部96人次,24名“点对点”干部荣获全国、全区、全市、全县道德模范和先进个人。在他们的带动下,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民族团结思想意识不断增强,造就了一批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敢致富的新型农牧民,成功推出“藏香康养小镇”“温泉休闲之乡”“核桃村”等一批特色产业品牌村。2021年,全县33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458万元,较2019年翻了两番,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66元。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如今,尼木县各族儿女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紧跟新时代步伐携手向前,激发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尼木县将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使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辉煌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www.xzdyjy.gov.cn/folder967/yw/folder329/2022-12-26/2188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4-11-25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
- 2024-11-24检察日报:80余万元...
- 2024-11-24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
- 2024-11-24庭审观摩提质效,评议...
- 2024-11-24学“真招”!这场培训...
- 2024-11-24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
- 2024-11-24检护民生|司法救助为...
- 2024-11-24检察日报:“邻里检察...